医药购销"灰色通道"的背后是"体制黑洞"

2000年4月10日 12:29 光明日报

     百姓和国家的钱,通过种种灰色通道进入一些不法商人和医务人员的腰包 ,直接加重了百姓负担和政府的财政负担。《经济参考报》的报道认为,表面上看 ,矛盾集中在医院里,百姓看到的是医生开药拿回扣,而其根本病因是一种体制 黑洞体制腐败

   药品生产和销售陷入怪圈难以自拔

    药价虚高已到了离谱的程度。记者随福建省一个代表团参加10月中旬在 成都举办的一个药交会,发现大部分参与交易的药品都能以20扣率(即以政府部门定的批发价为基准打两折)左右的价格进货。记者随机询问了几家:某医药 集团生产的澳来克(加替沙星),有关部门定价138元,给经销商的供货价 是10扣率到20扣率之间;国药集团刚推出的一种瑞士进口药普利莫( 匹多莫德口服液),批发价每盒144.6元,代理商40扣率可以拿到货, 而且还有各种返利奖励。

    药价虚高的背后则是药品重复生产的严重泛滥。河北一家药厂的负责人告诉记 者,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全国就有数百家药厂生产。福建省第二批全省药品招标中,仅一种阿莫西林,报名竞标的企业就有83家。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企业争相上马医药项目?一位业内人士说,关键是现在医 药生产的门槛太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随意性大。这位人士说,作为医药大国的美国仅有医药生产企业200多家,而我国则多达上万家。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商品竞争的直接结果是价格走低。然而在我国却出现了这 样一种怪现象:谁家的药品定价高、回扣空间大,谁的药就好卖。于是厂家就 采用一切办法和手段找物价部门将药品定价拉高。在药品销售环节占据重要位置的 医院和医生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山西恒大制药有限公司销售经理纪建华抱怨, 尽管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给医生的回扣一分都不敢少,谁的回扣高医生就开 谁的药。众多厂家陷入了拉高药价--回扣--恶性竞争怪圈里。

    医药不分家使医生吃回扣难以根本遏制

     去年年初,福建南平市市立医院曝出医生吃回扣案,涉案医生100多名。这家医院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在现在医药不分家的体制下,很难从 根本上杜绝医生吃拿回扣的事件发生,尽管出台了很多制度和办法,但药品是一种 特殊商品,患者吃什么药打什么针,还是由医生说了算,医药代表推销药品瞄 准的第一目标就是医生。

     据福建省的情况分析,现在医药收入在医院总收入中占据的比例约在50%至 60%。医生可以从两个渠道拿到奖金。一是一些医院采取种种措施变相鼓励 医生多开药,将医生奖金和其业务量挂钩。二是通过医药代表。记者了解,现 在基本上每家医院都给医生进行编号,通过电脑查询医生处方量十分方便,这使得 各家医院的电脑统计人员十分吃香,医药代表要找这些人统计每个医生的开药 量。

    怎么消除这些弊端,专家建议尽快推行医药分家改革。记者在采访中也听 到一些对医药分家改革的争议,反对意见主要有:目前对医院的补偿机制还没 有建立起来,医院以药养医的情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将医院药房分离出 来,医生照样会开有回扣的药品。但福建省监察厅副厅长江爱华认为,只有启动 医药分家的改革,患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市场机制才会逐渐发挥作用,才能从 根本上遏制医务人员吃回扣的现象。

    管办不分使卫生部门监管机制失灵

     在目前的体制下,卫生主管部门事实上担当着医院总院长的角色,既是管理者,又是参与者,长期的管办不分使卫生管理部门与医院之间各种利益纠缠 在一起。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这使得卫生管理部门的监督机制部分失灵。动了医院的利益,就等于动了卫生主管部门的利益,卫生部门因此缺乏自我改革 的动力机制。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卫生管理部门的一些干部和医药销售人员关系很密切。如群众反映,福建省卫生厅监察室一位副主任的妹妹就是福州市医药销售市场上最大的医药穴头(药品代理商)之一,牢牢控制着部分新特药的医院销售通道。

    专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医药卫生部门的不正之风,首先要改变这种管办 不分的体制,卫生管理部门的角色定位就是裁判员,让医院真正成为经济实 体。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医院产权的多元化改造等措施,让医院建立起真正的法人 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

    在采访中,专家和普通群众向记者表达了一个同样的意愿,就是尽快推进医药 和卫生体制改革。他们认为,这种体制病症到了下猛药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