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怒批:老百姓的诉求,不是让你“捂盖子”的!
民声 即 民 生!新华社怒批:老百姓的诉求,不是让你“捂盖子”的!
2025年08月26日 09:26
引 言
有人在麦田里说收割机被扣了,镇里连夜删帖;
有人在短视频平台发警车驱赶村民的视频,第二天账号被禁言;
有人在论坛吐槽自家院子炒花生被封灶,镇干部电话打来说“别炒作”。
这不是段子,这是不少人的日常。
有人吐槽村口路灯坏了,有人抱怨孩子上学要渡河,有人拍下垃圾围村的视频。
帖子被删、群被封、私信被警告,干部忙着“降温”,群众忙着“上火”。
新华社拍案而起怒批:“莫把民情当舆情”。
一句话戳破窗户纸:网上那句苦,本质是过日子,不是闹事情。
01新华社报道”莫把民情舆情“主要说了什么?
文章直斥某些基层干部患上“舆情过敏症”,把合理诉求当麻烦,把正常反映当风险,靠“捂盖子”“灭火”代替解决问题。
短期看似风平浪静,长期却是暗流汹涌。
删帖不等于断电,压声不等于熄火。
02何为民情?何为舆情?
民情是“家里没米下锅”的焦虑,是“孩子作业写到凌晨”的疲惫,是“老人看病跑断腿”的无奈。
它藏在菜市场砍价的三毛钱里,躲在深夜朋友圈的emo文案中。
舆情是被放大、被传播、被讨论的民情。
有人围观、有人转发、有人评论,它就升级为舆情。
简单来说,民情就像火苗,而舆情就好似火苗被风吹旺后的样子。
03啥是“舆情过敏症”?
一听网上有动静就头皮发麻,看到负面留言立刻启动“危机模式”,生怕上级看到、考核扣分、影响帽子。
症状包括:删帖比回帖快、关评比沟通快、找人背锅比找原因快。
病根不是网,是心虚。
04为什么一些干部会患上了“舆情过敏症”?
一是怕担责。问题曝光,帽子难保;
二是懒作为。删帖比修路简单,禁言比清淤省力;
三是本领荒。不会用网,只会拔网线;
四是旧思维。“官本位”作祟,把批评当挑衅,把监督当找茬。
05为什么说把民情都当作舆情是认知错位?
把“我要过日子”翻译成“我要闹事”,
把“请帮帮我”理解成“我要掀桌”。
错位背后是权力傲慢:只准夸,不准骂;只报喜,不报忧。
结果是把群众推向对立面,把小问题养成大地蕾。
06为什么某些干部更喜欢捂问题,而不愿意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要花钱、要跑腿、要得罪人,捂问题只需动动手指。
修路得招标,删帖只要一个函;
清淤得调机械,禁言只需踢人出群。
短期看,捂盖子是成本最低的“维平稳”;
长期看,是把雷埋得越来越深。
07该怎么办?
群众:把话说清,把证据留足,把渠道走对。别一开口就骂娘,别让真相被情绪淹没。
干部:把删帖的手用来敲键盘回复,把禁言的精力用来跑现场。把“已阅”换成“已办”,把“正在研究”换成“本周解决”。
平台:算法别只识“敏感词”,还要识“真需求”。删帖提示请附“办理入口”。
制度:把“舆情应对”纳入考核,但权重不在删帖速度,而在问题解决率。让“零舆情”不再是KPI,让“零遗留”成为硬杠杠。
结 语
鲁迅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屏幕这头的你,也许只是抱怨了一声菜价,也许只是拍了一张漏雨的屋顶。
别怕,那不是洪水,那是脉搏。
怕的是有人捂住脉搏假装心跳正常。
删得掉帖子,删不掉日子;捂得住声音,捂不住爆炸。
让键盘成为连心桥,而不是导火索。
下一次,当你再在网上说句苦,希望得到的不是“内容不存在”,而是“问题已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