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堂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人生哲学 > 人生哲理 > 正文

作恶之人,你不遭恶报,你的后代也必偿恶果

2025-04-22 15:03老中医正中堂

作恶之人,你不遭恶报,你的后代也必偿恶果(点击原文)

凡是作恶多端的人,即使他/她本人逃过恶报,如有子孙后代,其子孙后代必遭到恶报。

我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我迷信,而是有科学依据的,不相信的话,看看我给出来的理由:

1、凡是自私自利者,必无真正的朋友,ta所谓的“朋友”,必然是狐朋狗友、酒肉朋友式的朋友,没有人会在ta困难的时候帮ta的人,这就是恶报。

2、凡是欺负别人的人,一定会遭到别人的报复或者法律的惩罚,如果别人不能报复他,或者法律不能惩罚他,他必然会更加的猖狂、纵欲(坏人必纵欲,因为好人“克己复礼”),最后必会因酒色财气而死,这就是报应。

3、凡是阻止社会进步的人,他要么阻止成功了,那国家必然会更加的腐败,其国家不是被外国所灭,就是被后来的革命者所推翻,他必死无疑,如果他侥幸逃过一劫,他的后代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好运气了,必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有很多例子,这里不方便说出来。)。

4、作恶多端的人,其家风必不善良,不善良其人必会好勇斗狠,他的家人必和他是蛇鼠一窝、狼狈为奸,他和他的家人必然或早或晚会违法犯罪或者得罪其他更加强大的势力而身死族灭,就算是皇帝和他的家人,早晚不是被权臣所杀就是因为腐败无能被起义军或者外敌所杀。

《易经》的核心,其实就是这一句话!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百家之源”,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经典当中的经典,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和智慧财富。

《易经》博大精深,饱含智慧,诸子百家的思想,无不与《易经》相关联。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它是用来占卜的书籍,也有人说它是一部哲学著作,只是大家看到了《易经》的一个方面。

其实,不管是修身养性、治国安邦,还是预测占卜、趋吉避凶,《易经》的思想,确实已经全部包括在内。   

《易经》的占卜功能,往往是老百姓最为熟悉的,也最受欢迎,因为大家都想趋吉避凶,消灾免难。

当然,通过易经八卦,确实可以预测一些未来的事情,但无论你怎么预测,都离不开一条根本规律,就是《易经》中的这一句: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才是《易经》的核心思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也就不用到处找别人到处算命了。

我们中国人向来说话都留有余地,但这句话却说得特别绝对,用了一个“必”字。就是说明这个规律,是没有例外的,只要是经常积德行善的家庭,就一定会有余庆,只要是经常做不善之事的家庭,就一定会有余殃。

很多人看到一些社会现象后,发现经常行善的人,过得却很艰苦,那些经常做坏事的人,反而过得很风光。所以就开始怀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认为做善事未必就得好报,做坏事未必就得恶报。

而《易经》中的这句话,就给了我们一个非常肯定的结论,告诉大家不用怀疑,人行善,肯定会有余庆,人行不善,肯定会有余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因果规律。

这句话看明白了,其实就不用占卜算命了,你自己做了什么事,自己心里没点数吗?只要你做了坏事,种了恶因,早晚都会得恶果;只要你做了善事,即使现在没有回报,但早晚都会得善果。

要想改变命运,要想趋吉避凶,根本没有其他捷径可走,
只有积德行善这一个方法。   

这句话里的“不善”,也非常精妙。为什么不用“恶”,而是用“不善”呢 不善包括的范围面就广了,恶只是其中一种。

《太上感应篇》上有一句话:“见善不为”,这就是不善,这也是损德的。本来善事摆在你的面前,给你机会行善,你却不愿意去做,虽然你没有做坏事,但这也是过错。因为你的不作为,可能会让别人受到巨大的损失和伤害。

这句话里的“余庆、余殃”,为什么要用“余”字?因为你的善行与不善行,都会影响到子孙后代,你行善,就能为子孙积德,福荫子孙;你做不善,就会给子孙留下灾殃。所以我们中国人如果发达了,都会首先感恩祖宗,是祖宗积德,才让他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