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次碰撞撕开辅助驾驶华丽外衣:一场测试背后的技术警钟
216次碰撞撕开辅助驾驶华丽外衣:一场测试背后的技术警钟 (点击视频、视频2)
发布时间:2025-07-25 08:12
15公里道路上,36款主流车型在消失前车、儿童横穿等高风险场景中反复验证,216次模拟碰撞后,不足50%的通过率击碎了行业精心构建的技术神话。
深夜高速上,李师傅的轿车屏幕上亮起“系统已接管车辆”的提示,他放心地掏出手机。十秒后,刺耳的金属撞击声划破夜空——车载记录仪拍下了最后画面:一辆未开尾灯的故障货车突然出现在车道正前方,而L2系统直到碰撞前1.5秒才发出警报。
交警调取的数据显示,涉事车辆搭载的L2系统存在三重失效:毫米波雷达因货车尾部反光条脱落未能识别、前置摄像头受夜间光线干扰误判为虚影、自动紧急制动触发时距障碍物仅剩18米。
01 测试的规模与权威性
这场由懂车帝与央视新闻联合发起的测试,堪称中国汽车行业史上最大规模的辅助驾驶能力验证。项目包下15公里真实高速公路及城市道路,覆盖36款主流车型,包含特斯拉、华为系、蔚小理等品牌。
测试精心设计了 15项高风险场景,包括消失前车、夜间施工区卡车避让、儿童横穿等基于真实事故的模拟情境。累计进行216次模拟碰撞,还原那些低概率却高风险的事故。
所有测试车辆均为懂车帝在全国4S店随机自购,提前升级至最新OTA版本,在统一道路环境与流程下进行测试,全程影像记录确保可追溯。
02 残酷的结果分化
测试结果如同一面“照妖镜”,击碎了车企精心构建的技术神话。在高速夜间遇施工加卡车的场景中,仅47%的车辆能安全避让;面对儿童过马路场景,整体通过率仅为58%。
最触目惊心的是“消失前车”场景(高速130km/h),超过70%的车型直接撞上事故车,部分车型因强行变道险些酿成二次事故。
品牌表现呈现残酷分化:
第一梯队:特斯拉Model 3/X、魏牌蓝山、小鹏G6,高速通过率达83%,城区89%
争议表现:问界M7/M9、阿维塔07,系统频繁纠结刹车或违规变道,问界M9甚至以64km/h追尾
垫底组:理想L6、极氪007及部分合资车型,出现加速撞车、系统突然退出等严重失误
03 技术逻辑的致命缺陷
测试揭露了当前辅助驾驶系统的本质脆弱性。多款车型违背“让速不让道”的安全准则,为避让前车鲁莽变道危及邻道车辆。
感知系统的局限性同样令人忧心。在夜间施工区场景中,配备激光雷达的车型因假车模型与真车反射差异导致集体失效,而纯视觉方案的特斯拉反而稳定通过。这印证了算法协同比硬件堆料更为关键。
更反常识的是,中南大学联合报告指出,超80.5%的辅助驾驶事故发生在白天——光线充足的环境反而凸显了系统对突发路况的应对无能。
04 争议与行业焦虑
测试引发的波澜远超技术本身。华为系用户质疑测试中驾驶员干预方向盘打断系统决策。变量控制争议尤其集中在跟车距离设定上——问界M9仅距障碍车60米,而蔚来ES6达135米,显著影响制动响应时间。
行业“遮羞布”被掀开后,部分车企向监管部门施压要求下架视频,侧面印证测试戳中了过度宣传的痛处。将“记忆泊车”包装成“全自动驾驶”,用激光雷达堆砌掩饰算法短板等营销话术在此无所遁形。
05 驾驶员仍是最后防线
测试的价值不在评判优劣,而在重构认知。国家应急管理部明确警示:“目前市售智驾车辆最多只属于L2级,驾驶员必须全程监管并承担法律责任。”
公安部拟推动三大监管落地:车企宣传规范、法律责任界定、安全技术标准。这些举措直指行业痛点——某品牌发布会提及“自动驾驶”的次数从2022年的27次降至2023年的3次,但过度营销余毒犹存。
用户投诉案例印证了系统的不稳定性:小鹏MONA M03事故维修后NGP异常导致撞栏杆;比亚迪宋L DM-i在车道合并时无法识别水泥护栏致轮胎轮毂报废。这些真实案例与测试结果相互印证。
测试场上,一辆问界M9以64公里时速撞向静止障碍物,金属碎片四溅;另一侧,理想L6竟加速冲向模拟事故车。这些画面被央视镜头忠实记录,成为行业无法回避的警钟。
“安全的核心是知晓局限而非吹嘘能力。”测试工程师的总结在车企公关的抗议声中显得尤为清醒。国家应急管理部再次强调:当车祸发生时,驾驶员仍承担100%责任。
实验室里的技术参数在生死一刻变得苍白——正如那辆记录仪拍下的最后画面,中控屏上“智能驾驶已开启”的提示界面,与碰撞残骸形成尖锐讽刺。
当智能驾驶系统在撞车前0.1秒突然退出,责任便瞬间转嫁到人类驾驶员肩上——这不再是一场科幻噩梦,而是中国高速公路上的残酷现实。
封闭高速九昼夜,36款车型严阵以待。从备受关注的小米、特斯拉,到问界、小鹏、理想等,几乎囊括市面上主流新能源车企车型 ,甚至还有奔驰、大众等传统车企的身影。懂车帝《懂车智场》的这场智能驾驶测试,获得了央视的强力背书,规格之高前所未有。测试结果却令人心惊:大多数车型的通过率不足50%,部分品牌甚至在六项高速场景中全军覆没。
智能驾驶的照妖镜
城区道路,“开进大转盘”场景通过率仅23%,多车在驶入转盘时操作混乱,特斯拉Model 3首次尝试就驶入人行道,小米SU7 Ultra和乐道L60卡在护栏无法进入主道;“转盘内汇入”场景,众多车型面对后方来车判断失误,碰撞频发,华为系多数车型同样中招。
高速路段更是重灾区,“消失的前车”场景下,问界、理想、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以及奔驰、大众等传统车企车型纷纷撞向假车,仅特斯拉Model 3、Model X等少数车型成功避让;“施工路遇卡车”场景通过率最高仅47% ,“莽撞横穿的猪”场景通过率低至5%,多数车辆对突然出现的动物毫无应对能力。
测试场上,一辆又一辆的“智能汽车”在模拟故障车面前毫无反应,直冲而去。某些车型虽然感知到了障碍物,却做出匪夷所思的决策——强行变道引发二次事故风险,甚至出现“穿模”般的诡异行为。
网友戏称这场测试为“智驾大逃杀”,测试场上演着“撞卡车、撞故障车、撞施工点、创路人”的惊悚连续剧。更令人不安的是,约34.1%的事故源于系统无法识别前方静止或慢行车辆。
消息一出,全网哗然。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迅速登顶热搜,网友们炸开了锅。有人调侃:“原来智能驾驶是‘纸老虎’,关键时刻掉链子”;也有人愤怒:“车企宣传得神乎其神,实际却这么不靠谱,这不是欺骗消费者吗?”这场测试,无疑将智能驾驶的“遮羞布”狠狠撕下。
遥遥领先的PPT
在汽车行业,智能驾驶已成为竞争的核心高地,也是车企宣传的最大卖点。走进任何一家车企发布会,智能驾驶都是绝对主角。“自动驾驶”“解放双手”“零事故愿景”等词汇不绝于耳,仿佛智能驾驶已无所不能。
一些车企号称实现“端到端自动驾驶”,车辆能自动规划路线,从车位自动驶出,穿梭城市街道,躲避行人车辆,最终精准停入目的地车位。还有车企宣传,智能驾驶系统算力强大,算法先进,能在毫秒间处理海量路况信息,应对各种复杂场景。在广告中,驾驶员惬意地坐在车内,或玩手机,或与乘客聊天,车辆平稳行驶,智能驾驶成了出行的“万能保镖”。
可现实却给了这些宣传重重一击。懂车帝测试表明,那些宣传中能轻松应对复杂路况的智能驾驶系统,在真实场景下频繁“翻车”。所谓的“自动驾驶”,离真正安全可靠的出行还差十万八千里。这种夸大宣传,不仅给消费者带来错误预期,也埋下严重安全隐患。一旦消费者在驾驶中过度依赖,将自己和他人生命置于危险境地。
车企的甩锅艺术
测试还揭露了行业最隐秘的“潜规则”——智驾系统的“最后一秒退出”机制。当碰撞不可避免时,系统会提前退出并将控制权交还驾驶员,成为车企推卸责任的完美借口。
懂车帝的测试视频清晰记录了这一过程:车辆即将撞上障碍物的瞬间,系统提示“辅助驾驶已退出”,将责任瞬间转嫁给驾驶员。社交媒体上,用户“DODO”愤怒质问:“疯狂提示制动…这叫‘智能’?!”
这种机制形成了完美的责任闭环:
- 宣传时:自称“L2.999,无限接近L3,放开双手处理邮件”
- 事故时:“系统已提前退出,责任在驾驶员操作不当”
- 结果:车企永远免责,用户永远担责
懂车帝不得不出面澄清一个关键争议:网络流传的方向盘干预画面,实为AEB触发导致功能受限,并非驾驶员主动干预。这一解释反而更深刻地揭示了系统的脆弱性——安全机制之间相互掣肘。
被忽悠的小白鼠
消费者本应是智能驾驶发展的受益者,如今却成了这场宣传泡沫的受害者。许多人花重金购买配备高级智能驾驶功能的车辆,满心期待获得更便捷、安全的出行体验,测试结果却让他们如梦初醒。
车主李先生表示:“买这辆车,很大程度是冲着智能驾驶功能,宣传说能自动跟车、避让,可看了测试视频,我都不敢用了,万一关键时刻出问题,后果不堪设想。”这种信任危机,不仅影响消费者对现有车辆的使用,也打击他们对新技术的接纳热情。
更严重的是,车企夸大宣传与智能驾驶实际表现的差距,带来严重安全隐患。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因辅助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频发,部分原因是驾驶员对智能驾驶过度信任,关键时刻车辆无法正常应对,驾驶员又来不及接管。在懂车帝测试场景中,多次出现车辆即将碰撞,驾驶员才匆忙接管的惊险画面,若在现实,早已酿成悲剧。
致命缺陷触目惊心
剥开营销话术,智驾系统的技术缺陷触目惊心。感知系统失效是34.1%事故的主因,对静止物体识别这一基础能力竟成为行业通病。
决策逻辑的缺陷更为致命。多款车型在测试中违背“让速不让道”的安全准则,强行变道导致邻道车辆险遭殃。这种设计缺陷无异于用乘员的生命进行赌博。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大模型决策的“黑箱”特性。如同一位工程师所言:“大模型的决策过程是个盲盒,遇到同样问题,处理策略也不一样”。这意味着用户永远在驾驶一辆“薛定谔的智能车”——这次避开了障碍,下次可能径直撞上。
行业洗牌已然开始。当特斯拉用五年前的硬件仍在测试中碾压国产新势力,技术代差正在拉大。
这场测试掀掉的不只是车企的底裤,更是整个行业的遮羞布。“可以失误很多次,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条”,不知那些热衷“甩锅”的车企高管们,是否会在深夜惊醒?